病毒性腸胃炎(諾羅病毒)群聚事件頻傳,請加強餐飲防治管理
每年的11月至3月間為台灣地區病毒性腸胃炎感染流行季節,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、以及腺病毒,請各位會員加強注意個人衛生及食品製備流程衛生安全管理。
了解病毒性腸胃炎:
病毒性腸胃炎系指胃、小腸或大腸的發炎,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。雖然並不是經由流感病毒所引起,但也常被稱之為『腸胃型感冒或胃流感』。
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:
一、諾羅病毒:特色之一就是傳染性很強,任何年齡層皆可能會受到感染。常見於人口密集機構內,如:學校、醫院、收容機構 及安養機構。
二、輪狀病毒:與腺病毒、沙波病毒和星狀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孩童。輪狀病毒更是嬰幼兒和5歲以下的幼童造成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。
傳播方式:
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,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(例如: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、水、器皿、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、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)、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。貝類水產品也可能被污水污染,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被污染的貝類(如生蠔等),會導致腹瀉。
潛伏期:通常為1~3天
發病症狀:
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。也可能會有頭痛、發燒、腹部痙攣、胃痛、噁心、肌肉酸痛等症狀,通常感染後1-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,症狀可以持續1-10天,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。
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得到病毒性腸胃炎通常可以完全恢復,不會有長期後遺症。
但對於嬰兒、幼童和無法照顧自己的人(例如:需要長期照護或老人),可能導致脫水、電解質不足,進而抽搐,嚴重者甚至死亡,此外,免疫受抑制的人,病程較長,症狀通常較嚴重。
預防方法:
抗生素的使用對病毒感染並沒有幫助。
最重要的原則是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。
腸胃炎期間飲食應清淡。
吃過油或太甜的食物,腸胃無法吸收,容易導致腹瀉症狀更加嚴重。
為防範經飲食造成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感染,請各位會員加強注意個人衛生及食品製備流程衛生安全管理。
若罹病人員應主動告知現場負責人,不要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,以降低病毒經飲食傳播之風險。
訊息來源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